乡村振兴看福建|南平下沙村:探索“民宿+油茶+旅游”振兴路径|当前关注
初春时节,南平市顺昌县下沙村沿途林木绿意盎然,绕村穿流的华阳溪赋予下沙村以灵动,再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村口长廊处,村民正围坐闲聊,不时传来朗朗笑声……这便是下沙村的惬意时光。
(资料图片)
下沙村位于南平市顺昌县西部,辖下沙、黄坑、半岭3个自然村,现有国家级生态林8150亩、用材林3000亩,村庄森林覆盖率达84.39%,总人口180户624人,其中,畲族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是福建省第四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
航拍下沙村(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随着乡村振兴发展不断深入,下沙村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和健全,乡村文明特色鲜明,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村民持续稳步增收,为当地村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化妆整容”小村大变样
干净整洁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溪流……走进黄坑村,随处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过去,由于村内经济较落后,道路通行状况较差,环境卫生也相对薄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下沙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昔日坑洼不平的道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沥青路,一条条马路直达村民家门口。其中,黄坑村主街是南平市首条乡镇街道“白改黑”道路,路长1000米。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下沙村(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实现美丽乡村要有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当下,要考虑长远。”有着20多年村干部经历的陈香泉是下沙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他有着自己的规划。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下沙村融入畲族文化元素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对村干部、党员实行“1+N”卫生包干责任制,并带领周边农户共同做好整治。2019年,下沙村被评为顺昌县“最美村庄 ”“最美村道”。
下沙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陈香泉(央广网发 童正忠 摄)
多彩畲村展新颜 活力产业富乡村
在下沙村民宿中,一间名为 “山哈人家”的民宿尤为引人注目。
走进民宿,大至整体装修,小到细节布置,处处弥漫着浓郁的畲族风情。彼时,民宿老板王美华正在为预定房间的客人整理客房,“我们村庄变化很大,这个民宿是我自己的房子,前几年改造成独具畲族特色的民宿,生意非常好,现在客人多以周边城市的为主,每逢节假日不少游客组团来玩,品尝特色美食,感受畲族文化。”
近年来,下沙村坚持以生态优先为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利用村内国家4A级华阳山景区的资源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休闲乡村产业。
九龙廊桥(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下沙村引入华阳森林发展有限公司对华阳山进行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观光业,将5871亩生态林入股华阳森林发展有限公司获取利润分红,形成“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每年促进村财稳定增收40多万元。
据陈香泉介绍,下沙村通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开展“下沙村共享农庄生态银行”试点,整合优质生态资源、畲族特色文化以及闲置资产,让“沉睡资源”变“鲜活资产”,通过村、企、民,共商、共建、共创,促进资源共管、共治、共享,实现分散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最终实现村增收、企盈利、民富裕。
下沙村村民在村口话家常(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旅游业的发展在实现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我们村有一个亮点,依托旅游发展产业,下沙村现有4家民宿、1家农家乐。在建的康养中心也已进入装修阶段。四分之三的村民都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待投入使用后我们会成立一个民宿协会发挥引领作用,把村民的积极性带动起来,把民宿做得更好。” 陈香泉看着即将竣工的康养中心介绍道。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沙村将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让游客留下来、消费活起来、村民富起来。
漫山油茶树铺就致富路
“我们这最老的山茶树已有100多年树龄,由于不是新品种,产量比较低。在价钱好的时候一斤能卖100元,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宝贝。”每到秋季,在九龙廊桥环湖道路旁,成片的山茶树上挂满了果子,在太阳的暴晒下,不少山茶果已经裂开,露出了果实。
丰收的油茶籽(央广网发 下沙村供图)
为做好山茶油品牌,促进村民增收,下沙村成立了山茶油农业合作社,注册了“山哈人”山茶油品牌,已整合流转农户710亩山茶油树,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同时,为降低油茶加工成本,下沙村已在建一座270多平方米的山茶油古作坊。届时,村民不仅有自己的茶油品牌,还能实现不出村便可完成茶油的压榨、加工等工序。飘香四溢的油茶籽,成了村民们的 “致富果”。
文化兴村助发展 因地制宜打造幸福村
近年来,下沙村通过坚持生态发展优先、打造“畲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品牌等多种形式给乡村注入活力,吸引了一批村民返乡创业。
今年39岁的雷巍是当地村民,2015年他回到下沙村,开始自己种植水稻、畲药材,养殖鸡鸭。
雷巍正在畲药采摘园查看药材生长情况(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我原来在外面务工,有一次回来看到游客越来越多,并且村里软硬件设施都做得非常好,让人很舒服,我就决定回来创业。”记者看到雷巍时,他正在畲药采摘园查看药材的生长情况,“今年我们会扩大种植面积,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不仅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中老小。”雷巍欣喜地说。
下沙村畲乡馆(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畲医畲药深植于畲族传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下沙村在发展畲医畲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下沙村申请的畲药基地审批已通过。在畲乡馆内,陈列的各种畲药材让人应接不暇,未来,下沙村畲药种植规模将不断扩大,畲药基地的建成也将为村民增收提供更好保障。
畲族特色竹竿舞(央广网发 下沙村供图)
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下沙村如何让畲族文化走出“山门”?立足畲族少数民族村的资源优势,下沙村在保护畲族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名村的资源优势,将畲族文化与旅游景点相互融合,不仅打造了 “森林康养+畲族文化”等森林康养体验业态,还掀起了“最炫民族风”,定期举办畲族文化节和民俗绝技表演,传承畲族山歌、服饰、婚礼等项目,举办畲族特色节日“三月三”活动,让游客体验畲族山歌对唱、畲族舞蹈、畲族美食等畲家文化,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镇。
凤凰绿雕景观(央广网发 吴辉隆 摄)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畲族文化底蕴,下沙村从曾经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万元的农林牧渔村,到现在每年村集体固定收入5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
乡村振兴东风正兴,下沙村已悄然“蝶变”。顺昌乡村振兴大学堂、生态大棚采摘基地、畲乡风情民宿……今天的下沙村正以全新姿态展示她的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