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侨批》登国家大剧院讲述海外华工浓厚家国情怀|今日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网北京4月4日电 (记者 应妮)“侨批,侨批,跨洋过海,生生死死一信牵;侨批,侨批,望眼欲穿,魂归故里的执念。”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之一,珠海演艺集团民族歌剧《侨批》3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演绎了由一封侨批展开的海外华工艰难创业史与浓厚的家国情怀故事。
侨批是当年海外华侨寄给国内亲属、并附有汇款的书信,或亲笔、或代笔,每一封侨批往往只有寥寥数语,陈旧的黄纸上却饱含了海外华侨对家中老人、新婚妻子、儿女的思念,字字句句中记录了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目前中国侨批存量最多的广东和福建两省,共有超16万件侨批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民族歌剧《侨批》剧照 易海菲 摄最令编剧王勇震撼的是一封写给妻子的“批”,上面除了汇款凭证,还写着“不要卖女儿”,这也成了《侨批》故事的灵感来源。该剧讲述了海外华工梁诚如为阻止女儿像自己一样被卖,临终前留下一封“批”而串起的故事。梁诚如殒命他乡前,通过“批”将自己十年劳苦赚下的100大洋寄给妻子梁董氏,同时寄出的还有临死前接受好心人募捐的900大洋。大洋彼岸的侨批局先接到“批”,未接到银钱,但一诺千金的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坚持冒着风险,先行垫付巨款,一展中国商人的诚信精神。
导演廖向红一行人在珠海唐家、江门等地采风,全方位收集了有关侨批的视觉、文字素材,“我们看见华工在异国他乡非常辛苦地劳作,修铁路、种稻子、挖煤矿。他们对故土、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带着深深的乡愁。辛苦劳作挣钱,再寄回给家乡的亲人,让他们求生活、抚养孩子,让孩子上学堂,让孩子娶妻,让孩子生子,让家乡的人盖房子……”导演从这批素材中读出了伤感的成分。
民族歌剧《侨批》剧照 易海菲 摄这一伤感也被作曲家孟卫东接收到。该剧音乐风格中西结合,作曲家孟卫东创作了层次丰富的交响乐,也加入了很多广东音乐元素。檀香山码头一组组华工的艰难劳作画面,望乡曲唱出侨胞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眷念;香山县平静广阔的海面传来高胡、三弦、笛箫、琵琶奏出的歌谣,广东特有的音调唤醒对“乡音”的思念与情愫。全剧还融入了三弦、笛箫、琵琶等乐器,和交响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音乐风格总体偏伤感,旋律流畅又牵动人心。
民族歌剧《侨批》剧照 易海菲 摄据悉,该剧还将于4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一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