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在鄂央企助力武汉市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3月22日,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博览会在武汉客厅·中国文化博览中心隆重开幕,国内外知名企业100余家参展,院士、专家、学者近40人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共话水务环保领域前沿科技成果。
作为水业盛会,大会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为展览展示及学术交流研讨会(水务论坛)两大部分,并围绕“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共建长江流域安全韧性城市、高品质高标准安全供水流域”等方面议题作主旨演讲,行业专家学者从安全水系统、优质水资源、清洁水环境、健康水生态、繁荣水文化等方面,带来行业前沿技术产品、科研成果和解决方案,共促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式现代化。
主论坛于22日上午在武汉客厅A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所长殷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卓等专家围绕“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主题作4场主旨演讲。针对流域综合治理,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水务环保院负责人黄文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流域治理更是如此,我们可以立足区域需求,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绿色管家服务,将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统筹谋划、效益互补,实现流域系统治理、精准治理,构建幸福河湖,实现水产城共荣。”
在现场看到,展台集中展示了深隧巡检机器人、暗涵清淤机器人、流域智慧管理平台等众多新科技、新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一款“圆圆胖胖”、蓝黑相间的深隧巡检机器人模型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款深隧巡检机器人由中建三局绿投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实体重达280公斤,应用于国内首条正式建造并投入运营的城市深层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大东湖深隧工程,是国内首台1.2米每秒高流速环境下4千米以上作业距离机器人,充当智慧深隧“触手”,为大东湖深隧定期巡检,保驾护航。
据了解,深隧满水情况下的深隧密闭空间作业风险极高,引入机器人是必然要求。机器人可实现低能见度、高流速污水环境下隧道内部5厘米厚度淤积和结构表面损伤的检测,同时探测到淤积后,可通过安装清淤刷盘,控制机器人姿态进行范围清洗作业,解决了污水深隧的运维难题,有效保障污水深隧的健康稳定运行。
深隧智能检测机器人的成功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在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的加持下,污水深隧“百年免维护”的目标更有保障,使得大武昌片区的污水处理更无后顾之忧,实现人水城和谐共生美好愿景。
据介绍,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是该公司水环境综合治理产品线的的典型项目。项目的智慧管控平台是华中地区首个城市级流域治理体系下的智慧管控平台,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实地现场观摩。
“工程横跨江岸、江汉、东西湖和硚口4个行政区,子项多、面积大,仅铁路桥地下净水厂一处,就有近10000个监测点位。”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华中公司总工程师刘军介绍,智慧水务平台软件系统,是基于“厂-站-网-河”的优化调度模型,其建设目标是对流量、水质进行实时监测、评估、预警、管控的智慧化平台系统。“我们通过对整个流域内的各水务要素,包括河道、污水厂、污水泵站、排涝泵站、闸站、调蓄设施、监测站点等的全面监测和实时管理、联控联调,借助于外部气象预报数据等,实现全流域的水量、水质、洪涝防控和设施维护的精细化、科学化、动态化管理,控制、减少洪涝灾害,减少水质污染及其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发展共识。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涛认为,“作为涉水领域的环保型企业,希望通过此次盛会,共同探讨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趋势,全力以赴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的生态保护治理,为美丽中国建设积蓄更加磅礴的绿色力量。”(图片由钟三绿授权提供)